崔春奇:舞蹈文化与书法

时间:2023-05-24 09:04:00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书法是独有的东方艺术,它与中国舞蹈生长在中华的土壤上,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的理想 追求,重“意”的美学追求,仁爱宽容、刚健厚德的道德追求,阴阳变易的运动观、反求诸己的修养方式,体用不分的本体观,道法自然的思想,诗化的艺术共性,这些都共同影响着书法与中国舞蹈。


鲁迅曾经说过:“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在毛笔的使用。”书法是运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舞蹈是运用人体作为表演工具。书法是笔尖上的舞蹈。工具虽然各不相同,性能却是一样,毛笔要具备尖(尖锐)齐(整齐)圆(圆润)健(弹力)的特性;人体则需刚柔屈伸,俯仰自如。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可以驾驭笔毛较软、弹性弱的羊毫笔,写出坚强有力的书法;基本功扎实的现代舞舞蹈演员,同样可以驾驭柔软的身姿,塑造出优美动人的形象。

有人把作书比为滑冰,是有一定道理的。书法家的运笔——以手控制笔,有如高明的花样滑冰者的控制人形,在运动中出现许多惊险动作,险而不倒,依然保持着整体的平衡,显示出一种动态的美。

书法的动态平衡中显示出来的抽象美,可以和舞蹈作比较。舞蹈的美,是具体的形象美。在动态平衡这一点上,与书法有相似之处。舞蹈者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动起来,才有美之可言,倘若站着不动,除了其形象本身之美丑外,当然无所谓什么舞姿的美了。而当舞蹈者翩翩起舞之时,也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各种书体来:舞者步伐舒缓,慢条斯理,一板一眼,不免令人想起楷书,尤其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当舞者动作流畅,轻松自如之时,不免令人想起行书,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争坐位》、苏东坡的《赤壁赋》;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而若舞者轻盈快速,舞姿瞬息多变,自然令人想到草书,特别是张旭、怀素、王铎三人的狂草,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等。对中国书法修养较深而又喜欢舞蹈的人,很容易把观赏舞蹈时得到的愉快之感同在书法中得到的美感联系起来,而又可发现两者极为相似。从这点上说,中国书法的美与舞蹈的美,确有相通之处。


中国舞蹈有一个身法规则,即动作从反面做起。“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纵先收;欲提先沉,欲进先退;逢冲必靠,欲行必止”;书法的笔法,则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点必隐锋,波必三折”。舞蹈讲“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进退有节,张弛合度”;书法则主张“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舞蹈要求“流动的力”,“圆、曲、拧、倾、含、腆、收、放”,书法也规定“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舞蹈与书法的这些意象特征,早在古人那里就已经被深刻认识。明代的徐渭,就曾将张旭的草书与公孙大娘的剑舞作过比较:“大娘只知舞剑器,安识舞中藏草字。”

书法与舞蹈等很多艺术都是相通的。看到一幅外秀内劲的书法就像看到美妙的舞蹈,舞蹈是靠视觉来欣赏的,书法也是靠视觉来欣赏的,从视觉中得到听觉,这在美学中是相通的。书法和舞蹈的共通之处实在太多,傅兆先论及舞蹈语言美感的l 2项因素,兹简录如下: 1.稳定感;2.谐调性;3.灵敏度;4.流畅感;5.柔韧性;6.刚毅感;7.舒展;8.含蓄;9.轻盈;lO.拙朴;11.巧妙性;12.高难度。(书于2022年5月1日)

 

 崔春奇,男,1951年生,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原处长。系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亲传弟子,著名书法教育家刘文华导师工作室成员,中书协书法注册教师,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河北省老教协会顾问。其书法作品被国内外的大学、图书馆、文化研究机构、企业家、学者、书画家珍藏,赢得了社会名流和各界有识之士广泛赞誉。其书法论著和作品集《墨海书山五十秋》2013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法论文《学米散言》2016由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名作欣赏》发表。两度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老龄委等六部委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