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奇:摭谈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

时间:2022-05-23 08:13:10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作者:崔春奇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书法的关系? 

    说到中国书法,什么是中国书法?国家教育部的文件曾说,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重要内容。

    有人说,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辞海》说,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塑造其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是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专指毛笔字的书写方法,主要有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行(航)气贯通等。

    书法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与文字也密不可分。因此,说书法就要说文化,说文字。我们知道,书法与汉字,密不可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字,是汉文化的信息载体,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书体,已经在不断演化中走过5000年的历史。

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应是一个学者,他至少要懂得一些哲学、历史、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联儿等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就是中华国学的主要内容。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我国独立国格的主要标志。它以先秦诸子经典为基础,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儿等,还包括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学等。

它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东方文明的代表,炎黄子孙的魂魄。其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以清代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最著名),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人格理想。

     书法,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书法与国学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书法是中华国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书法所表达的内容,也多以国学为对象。

    事实上,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从仰韶文化陶器上刻划符号的文字萌芽到甲骨文朴素审美意识的觉醒,历经金文的古拙,秦篆的婉约、汉隶的肃穆、魏碑的方整,到唐楷的端庄,中国书法从一门实用性技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艺术表达方式。

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象,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书法艺术,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人格与内心世界,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魅力,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卓越地位。

    作为中国美学的灵魂,书法艺术,隐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透过那些色彩斑斓的点画,线条,历代书法家们空灵的艺术趣味与髙尚的精神人格扑面而来;

放眼那些斑驳古朴的残碑,断简,5000年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与苦难沧桑,被一览无余………

     人类对书写,记录的客观需求,推动了文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诞生。

书写功能,决定了文字从产生之初,即拥有了诸如推动文化教育、传播宗教教义、维护政治统治等,强烈的社会,政治功能,同时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和政治、教育及宗教等等文化范畴之间的密切关系。书法艺术作为传递人类精神意识与社会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不仅标志着人们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的层次,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感情交流,是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合二为一的文化媒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书法艺术的营养与源泉,书法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儒、释、道等基础上的思想体系,它所倡导的做人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略,无一不是以上三者的缩影。

       儒家强调刚健进取,自强不息。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佛家追求虚无空灵、四大皆空。

      三者之间,既矛盾联系,又对立统一。

    进而为儒,退而为佛,佛道一家等等,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和文化品味。

至于书法创作过程中,对笔画方圆的处理,对墨色枯润的运用,对汉字结构疏密的安排,对章法布局和谐的经营,计白当黑,以无形求有形,以有限观无限,………这些,无一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古老的辩证统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至于篆、隶的古朴严谨,真、楷的庄重整齐,行、草的流畅奔放,它所彰显的,都是中华文化的和谐、唯美精神。它融空灵、抽象与和谐于一体,集天地之气,抒浩然之志,以趋”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境界。

诸如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章法上的雅致匀衡,【牝(聘,雌性,pin)牡(亩,雄性,mu)相衔】牝牡相銜……等等的中和之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与“贵和尚中”思想的完美体现。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化与延伸,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书法艺术的文化张力,更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丰富,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无尽的活力。

     文房四宝的发展进步,碑,帖,简,帛的千古传承,

诗,词,歌,赋的龙飞凤舞,无一不是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无以伦比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魏晋风流,隋唐法度,宋元意态,这些书风流尚;钟、张二王,初唐四家,颜筋柳骨,这些大家风范;汉代三颂(石门颂  郙阁颂 西狭颂),龙门二十品,西安碑林,这些光耀古今;笔冢,墨池,铁门限,这些千古佳话,无一不是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灿烂瑰宝!

书画同源,书画互补,中国古代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与艺术趣味,对具有浓厚民族风格与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山水画   画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法艺术不仅延伸了篆刻文化,而且与其他艺术相互借鉴融合,彼此渗透。如著名的茶文化、酒文化、楹联儿文化、太极拳文化、舞蹈文化等等,就与书法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国魏晋时期,即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曹操孙权争霸,竹林七贤,刘伶酝酒那个时代,饮茶之风渐盛,文人雅士,纷纷将品茶,论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竹林七贤最为著名。从那之后,茶文化和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文人雅士品茶之余,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在茶酒文化和中国书法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 崔春奇 , 1951年生于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刘炳森曾在1975年到他的家乡苏丘村下乡劳动一年。时年25岁的崔春奇和父亲崔树人都酷爱书法,故经常特意延请刘炳森到他们家里讲解传授书法技艺并拜刘炳森先生为师。

 

     此后几十年,崔春奇长期关注研究刘炳森笔法,追摹刘隶大气浩然的风神和雅俗共赏的境致。同时铭记先生教诲,坚持走深入传统,融会贯通,熔碑铸帖,食古化古,尚古图新,守正创新之路。坚持耐得寂寞,精准临帖,多出精品,视精品为合格;有所追求,超越自我,视昨天为落后;不断立足现有,挖掘应有,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升华自我。

 

        崔春奇做为中国著名书画家丶 国家教育部书法教育理事长丶中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亲传弟子,还曾用五年时间,坚持到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深造,是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导师工作室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书法注册教师,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书协书法考级河北省中心副秘书长,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                    

 

 

曾仼中共河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泽江文字秘书,省顾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处长,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顾问原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大学本科。曾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老龄委等六部委,两度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