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崔春奇

时间:2023-06-01 07:16:34   作者:谷志科

本文作者:著名书法家、教授、中共邢台学院党委原书记 谷志科

  我和崔春奇是1983年至1985年在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习时的同班同学。两年的同窗,我们之间建立了真诚的深厚友谊。当时的春奇,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为人平和,待人真诚,富有学养,又特别喜欢练毛体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爱好,毕业后频繁的交往交流,又在一条线上工作,使我对春奇了解甚多甚深,也使我们成了同学加同志、加兄弟、加朋友的十分密切的知己关系。我至今珍藏着春奇1985年给我写的两幅毛体书法,这是我们之间友谊的重要象征。实事求是地讲,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地了解崔春奇,应是在春奇《墨海书山五十秋》出版之后。


我收到春奇邮来的《墨海书山五十秋》之后,先是粗粗翻看了一遍,之后又逐页逐幅逐字逐句地细品细读了两遍,越读越对春奇肃然起敬。我认为,在五十年书法的道路上,崔春奇是幸运的,崔春奇是执着的,崔春奇是进取的,崔春奇是成功的,崔春奇也是很辛苦、很不容易的。崔春奇的书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阶段性成绩和成果。为什么?我的看法:

一、有效的家庭熏陶和教育引导是前提。春奇自幼喜爱书法,固然有其天性和天赋,但其爷爷、父亲的熏陶和教育引导至关重要。1959年春节,春奇9岁读二年级时,他的爷爷崔孟祥交给崔春奇写春联的任务,又安排给“月叉”写上字。自此,家里过春节由春奇写春联成了爷爷每年交给的硬任务。实际上,这是爷爷的良苦用心,是向崔春奇“交任务、压担子”,促使他学书法、练书法、用书法。也是爷爷经常嘱咐崔春奇“要好好念书,不准逃学,你好好念书,我什么都给你买,你要不好好念书,我可要揍你”的“巧克力+棍棒”策略在书法上的具体体现。春奇的父亲崔树人是个老牌大学生,地道的文人,写一手好字,注重书法,要求春奇写好书法,并以言传身教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示范来教育春奇。优越的家庭环境,有效的家庭熏陶和教育引导,是春奇处于不自觉阶段和孩提时代学书法的初始压力和动力。这一点对春奇走上书法路至关重要。

  二、虚心求师求知的态度是重要因素。春奇尊敬师长,虚心好学,求知欲强是一贯的。一是他在上学读书或进修书法的过程中,以师为师。他在上小学时期的书法启蒙和引路,得益于林荫英、崔荫青老师;上中学时得益于王老师和赵一之老师;在元氏师范时,他求教于校图书馆的王地心老师;之后受教于刘炳森先生,纯属天赐良机,也是春奇的奇遇、缘分和造化;在近几年的书法培训、学习进修中,他得益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导师们,在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刘文华、聂成文、何应辉等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深造。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成长进步,都有良师,都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也是春奇虚心求师的结果。二是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以古为师。春奇师法传统,刻苦临帖,以古人为师。他先后有计划地临了曹全隶书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二王”、米芾、赵孟頫等,还下工夫临了毛泽东诗词手迹。他食古化古,出古图新,尚古求新,因而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三是在日常交往交流中,以能者为师。他在上小学、中学、师范以及当兵、参加工作之后,始终以接触到的学书有成者为师,就他自己谈到的有杨庆珍同学的哥哥,部队的孙永印副团长,王骏驰同学,郝兰兴、李九元、路继舜、乔仁秋、彭维国、巴根汝、何同善、赵运长等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天长日久,渐有进步。四是在社会生活中,以自然为师。他充分利用出差、外出开会、参加考察、服务老干部观光旅游、采风等机会,认真观看当地的摩崖石刻、碑林、牌匾、对联、名家题字题词等等,这样的事例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他并和游记、摄影结合起来,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每次外出对他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书法的机会。可谓“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看万里书法艺术,写万里字”。春奇在实践中,把这几者贯穿他的墨海生涯始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可行的道路是根本。春奇在爱好书法、研习书法的过程中,走的是什么道路呢?他的基本路径是:自幼爱好——拜师求艺——刻苦临帖--依帖创作--采风观摩--进修学习--切磋交流--深刻悟道。并且,这几者的有些环节是相互交替、相互融合、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无数书家的实践都已证明,学习书法学出成效成果来,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正确的,是成功的,尤其是继承传统,刻苦临帖这一条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当然,临谁的帖,怎么临帖各有自己的选择。那种不肯下苦功夫出大力的浮躁心理,缺乏基本功的不临即创,不会走就想跑,不会跑就想飞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和随意写“自由体”、“自创体”甚至写“丑字”、“怪字”的做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基之台,是不可取的,也是注定走不通、走不出、走不成、走不远书法道路的。

四、执着的精神是关键。春奇对书法坚定不移,坚韧不拔,义无反顾,他不怕苦,不怕难,全身心的投入,一门心思钻进书法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帖、临帖、求师、观摩、交流、进修、创作等等,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从不停步,确实下了苦功夫,下了大功夫,下了硬功夫。对于书法,他选这条路不怀疑、不动摇、不后悔,走这条路不摇摆、不歇脚、不回头。不论是忙时还是闲时,不论在家还是外出,不论是在职在岗,还是离岗退休,不论工作发生什么变化,他痴迷书法的感情不变,喜爱书法的热情不减,研习书法的激情不弱。“无一日不书”,按刘炳森先生说的,每天要认真写三十个毛笔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可嘉的,是可贵的,是难得的,也是必须的,必要的,必备的。


五、深厚的学养是保障。书法要靠文化来滋养,书法、书家最终拼的是文化、学养。没有文化的书家,缺乏书法理论的书家,充其量是一个“写字匠”。“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只有根植于深厚文化土壤之中,才有根基,才有营养来源,才有生机和活力,也才真正有生命力。“文化元素融入书法笔意之中,书法才有书卷气。”我非常赞同关玉生兄这句话。春奇很注重学习,几十年来读书看报写文章,练书法,始终如一,从不间断,从不松懈,几者相辅相成。他视学习为生活,为需求,为追求,为习惯,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如同每日的吃饭、喝水一般。这几十年中,他读了大量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因而有深厚的学养。尤其是,他结合书法研习,研究书法理论,指导书法实践,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蜕变,实现书法水平的量变、质变,从而实现了书法历程中的质的飞跃。

最后,我给春奇提点建议:在现有扎实书法功底的基础上,主攻刘体隶书和毛体草书,在这两种书体上写出特色,实现突破,提高水平,形成品牌,打出名气。

  (书于2014年8月28日)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