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招商之道:八个开发区创新典型案例—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时间:2022-06-06 10:25:09

京津冀在线网综合报道: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从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出发,把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大刀阔斧推动开发区二次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搭建起了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开发区已经逐渐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排头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为全面总结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先进典型经验,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形成《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以下简称《案例》)。

 

《案例》共36条,涉及全省30个各级各类开发区,涵盖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创优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党建引领等开发区重点工作,将为各开发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今天,我们选取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八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案例一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抢抓战略机遇 积极培育信创产业发展壮大

 

一、案例背景

 

长治高新区聚焦“六新”突破,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信创产业的战略机遇,着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特别是积极推进信创产业集群建设。

 

商品化的“龙芯”1CPU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打破国外垄断,为改变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局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中国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产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CPU核心技术乃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选择信创技术路线,精准对接强力招引。经过对中国六大CPU企业的技术路线、自主化程度的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最终选择龙芯的技术路线,从根本上打造信创产业策源地。

 

为此,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先后往返太原、北京、浙江金华数十次,与龙芯高层进行沟通对接,考察龙芯信创产业园,洽谈合作细节。

 

二是“管委会+公司制”实现了项目加速度。以“管委会+公司制”完成市场化改革,组建了基建、产业、金融三个平台公司,依托平台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在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按照最优市场化原则执行,项目建设周期显著缩短,龙芯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真正跑出项目建设开发区速度。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链条”信创产业园。以中国自主研发CPU——龙芯为核心,引入计算机处理器、硬盘、内存、整机、打印机等10余家企业落地,从信创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创新全要素着手,建立了信创产业联盟和太行信创人才教育联盟,集成打造基于龙芯CPU 的区域信创产业体系,落地一批引领性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龙芯生态伙伴聚合科技、人才及软硬件资源,形成技术闭环并快速迭代、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强的“长治硅谷”。

 

三、实践成效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完整信创产业链。20216月,长治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表彰为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示范园区,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两年(20192020年)被全国通报表扬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案例二

 

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决胜转型发展新战场

 

一、案例背景

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科技人才缺乏和区内企业创新不足等问题,深化“区校”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以“高校人才+本地资源+开发区政策”的优势互补,有力提升了全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创新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深化区校联动,探索合作新模式。联合太原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吕梁经开区以1000万元货币入股,太原理工大学以技术资源入股,主要承担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任务。

 

二是创立运行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新融合。围绕吕梁九大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应用“1+N”运行机制。

 

1”即以研究院为总牵引,每年配套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政策性资金等财政资金3000万,撬动社会资本不少于1个亿,充分集聚要素保障;“N”即统筹区校企科研力量,以科技特派员入企服务为抓手,以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成立了碳基新材料、钙基新材料等多个产学研用新基地。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开辟转型新战场。通过区校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引入国内拥有煤制人工石墨专利技术的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公司与本地煤铝企业深度合作,成功落地煤基负极材料、制氢碳板等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产业、汽车和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核工业等诸多领域,走出了一条高新技术嫁接本地煤企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三、实践成效

 

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吕梁经开区已促成区企、企校、企企合作研发项目51项,引入转化落地企业2个,达成各类意向投资12亿元,到位投资1.9亿元,为吕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转型战场。

 

案例三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1+3”组织运行架构 以组织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一、案例背景

 

近几年,光机电产业虽然在晋城经开区得到长足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仍处于有高新产业无高新技术、有制造无研发、有产品无品牌的产业链中低端。

 

在国家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晋城经开区虽然排位连年攀升,但在53项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是最大短板,高新企业、发明专利、R&D支出、技术合同交易等指标均落后于先进开发区和中部平均水平。

 

二、主要做法

 

瞄准光机电产业,晋城经开区以打造光机电创新生态小气候为重点,以光机电产业研究院为主平台,通过搭建“一院一站一企一基金”的“1+3”组织运行架构,实现以组织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一院”即光机电产业研究院,旨在解决“平台缺失”问题,着眼补足开发区创新短板,打造支撑光机电产业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一站”即院士专家工作站,旨在解决“源头创新”问题,着眼导入光机电关键技术成果,助力科技创新“从01”突破;

 

“一企”即技术转化平台公司,旨在解决“成果转化”问题,着眼跨越技术到产品的“死亡之谷”,促进科技创新“从110”跃升;“一基金”即产业引导基金,旨在解决“科技产业化”问题,着眼铺平产品到商品的“达尔文之海”,实现科技创新“从10100”跨越。

 

1+3”组织架构形成紧密配合、无缝衔接、前后贯通的创新共同体,有力支撑了开发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为开发区打造光机电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力创新引擎。

 

三、实践成效

 

一是创新平台初具规模。研究院建成近1万平方米实验室,购置研发设备80多台套,建成专业化项目研究中心4个,先后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

 

二是招才引智成效明显。短短一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3人,其中院士6人、博士27人。三是“六新”项目集聚成势。碳纳米材料、激光器芯片、纳米硬质合金、纳米晶陶瓷玻璃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9个项目落地孵化,这些项目未来都有望成长为支撑光机电产业发展的“小巨人”和“独角兽”。

 

案例四

 

清徐经济开发区:锚定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方向 充分释放产业联动循环集成效应

 

一、案例背景

 

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定位和“装备一流、环保一流、能耗一流、效益一流”标准,依托美锦、梗阳和亚鑫三家大型民营企业,发展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由“有焦无化”“多焦少化”转为“以化领焦”,构建全产业链新格局,全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品质优良、效益最佳的“氢都、碳谷、溶剂之城”。

 

二、主要做法

 

园区秉承“首尾相连、吃干榨净、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按照“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推动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闭路循环,从源头削减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实施“上大关小、建新拆旧、退城入园、腾笼换鸟”等举措,整合零散低效用地7674 亩,拆除重污染企业 39 家,减量置换、整合低效焦化产能 1100 万吨/年,围绕氢能源、碳材料、环保溶剂油三大主要产业,与已建成的阳煤化工新材料园区形成精细化工全循环产业体系,涵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 30 余种高附加值产品,部分产品打破进口依赖。

 

园区按照国际最高标准设计生产装备和工艺,主要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特别排放限值。

 

三、实践成效

 

通过产业布局优化、污染物倍量削减、排放标准提高、过程清洁生产,实现区域增产减污、转型发展。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直接安排就业5000余人,辐射带动就业2万人,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标杆示范园区。

 

案例五

 

 

 

万荣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推行“五个一”机制 努力提升农业产业专业化

 

一、案例背景

 

万荣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为推进苹果、香菇、小水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在农业产业专业化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一个产业一支专业团队,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智囊团”。与中国农大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为每个农业产业打造一支专业科技团队。

 

二是一个产业一套技术标准,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教科书”。编制了《苹果提质增效技术指导方案》等30余项技术规程,并在国内首家制定发布了红富士苹果地方生产标准。

 

三是一个产业一个人才体系,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链”。建立了覆盖农业全产业、全领域的“30105”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筛选储备30名专家,每个专家带动培养10个技术“二传手”,每个“二传手”再带动5户种植户,形成万人规模技术推广体系。

 

四是一个产业一批示范基地,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样板田”。新建了苹果、香菇、小水果等30个新品种示范园,让群众学有方向,干有奔头。

 

五是一个产业一批社会化组织,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网”。引进了中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组建了3支百人以上技术团队,围绕果树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实采摘、大棚建设、香菇采摘、菌种培育等生产环节,采取全时托管、分时托管、需时托管的方式,帮助群众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三、实践成效

 

以“五个一”机制为支撑,2021年区内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栽植面积增加1万亩,香菇突破2000万棒,万荣香菇、油桃、三白瓜入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被评为“万荣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3%

 

案例六

 

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优势资源 做大做强再生金属产业

 

一、案例背景

 

为吸引更多高质高产高效的再生金属企业落地广灵,鼓励更多更优的高投入高产出工业项目早日投产达效,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创优投资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围绕再生金属产业,精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是瞄准产业定政策。2021年广灵县委、县政府以高质量的要素保障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促进产出的优惠政策规定》《关于支持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意见》《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广灵县招商引资人才选聘方案(试行)》等优惠奖励政策,积极为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筑巢引凤。

 

二是依据政策促招商。在制定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后,广灵经开区灵活开展精准招商引资活动,班子领导带队多次赴雄安、内蒙、天津等地进行项目对接,以实际效应吸引更多再生金属企业落户广灵,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三是夯实基础再谋划。2022年,广灵经开区计划在雄安新区举办一场再生金属专项招商引资推介会,继续招引一批再生资源类产业项目落地,纵深延长再生金属产业链的同时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三、实践成效

 

在产业发展政策的驱动下,投资1.1亿元的广灵县御鑫隆再生资源有限公司1期于20214月建成投产,8月升为规上企业,全年产值近4亿元;2期基础已完成,预计20227月投产,届时产值将达20亿左右。

 

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天津、河北等地区的年产3000吨再生锡制品项目、含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废旧轮胎加工利用项目、铝合金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陆续签约落地,广灵经开区再生金属特色产业园初见雏形。

 

案例七

 

尧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行“四四矩阵” 促进绿色发展

 

一、案例背景

 

尧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是以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铸造、精密锻造为主导的产业园区。为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集约发展,有效破解“双碳双控两高”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尧都高新区全面推行“四四矩阵”,依托大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园区,蹚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路。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为目标,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路径,按照资源共享、产品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坚持龙头培育、循环发展。

 

二是实施集约发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园区现有企业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主动服务,政策引导,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方式,招引了盛泰源公司、纳海鸣公司等上下游关联企业,累计盘活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600余亩,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是打造循环经济。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的产品、废弃物的资源代谢规律,初步实现了能源阶梯利用、产品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原料、产品、废气、废渣“四个循环”,原料成本、能耗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四个降低”,煤气、氮气、氧气、废渣“四个零排放”,区内问题协调、乡村问题协调、部门问题协调、人才和技术需求问题协调“四个不出区”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三、实践成效

 

通过园区循环经济体系运行,上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和能耗有效降低,循环发展效益初步显现。园区内企业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5350万元,节约用电8080万千瓦时。

 

东方恒略公司8.4亿立方米煤气除下游企业利用850万立方米外,全部用于发电,年并入国家电网1.04亿千瓦时;氧气除下游企业利用1500万立方米外,剩余氧气全部用于本厂高炉富氧;氮气除下游企业利用1202万立方米外,剩余全部用于本厂脱硫、脱硝、喷煤;废渣全部提供给纳海鸣公司利用,实现了零排放。

 

案例八

 

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科技+”模式 提升产学研融合度

 

一、案例背景

 

为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帮助企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开发区与中科院、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通过“科技+”模式搭建了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河津工作站、中科院科技产业网河津站、山西鑫泽西大数据河津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三大科技平台,采取“常态连线、精准服务、重点培育”三项举措,建立了以“平台为载体,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创新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是依托平台常态化开展创新活动。成立河津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定期举办院士讲座、“走进中科院”、“连线高校、对话专家”、前沿科技项目发布会等线下线上交流活动,打通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双向交流通道。

 

二是聚焦需求个性化提供精准服务。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组织行业专家定点入企,发挥研发团队优势,精准解决技术难题。

 

三是瞄准前瞻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区内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培育行业龙头,打造新材料新兴产业集群。

 

三、实践成效

 

“三大平台”和“三项举措”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绽放新活力,新兴产业步入快车道。山西炬华新材料依托太原理工大学、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一举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仑化工与中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精准技术合作,炭黑产品从8种拓宽提升到17种,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炭黑生产基地;昕煜碳纤维公司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航空航天306所、中电科第二研究所等院所深度合作,打造中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来源:招商内参公众号)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