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招商:再谈“资本招商”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时间:2022-04-20 08:52:58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京津冀在线网综合:在创新模式与资本加持的涌现下,“资本招商”成为招商引资“弄潮儿”,逐渐被地方政府认可和重视。

 

“资本招商”作为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以投带引”的新路径。大多数城市摩拳擦掌,无所不用其极,熟练得像个“投行家”。

 

但是成功者寥寥,不得不说苏州、深圳、合肥是当之无愧的“三剑客”。其中,这三座城市集结了诸多要素,并非直接复制。

 

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主导产业和企业布局都不一样,倘若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停留在盲目追风的表面,最终恐怕是铩羽而归,则危矣!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基金烂尾、配资困难,招商效果甚微,甚至重大项目也没如期而至。

 

所以,这不是一场任性、鲁莽的运作。“资本招商”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如何招,如何引,如何实现拥抱市场,“既补位而不越位”呢?

 

01

 

组队抄袭作业,真的香?

 

谈及资本招商,想必没人会陌生。合肥模式即“一笔投资换一个产业”,让招商成效一战成名。随之,也贴上了“资本招商”的标签。

 

于是乎,各地政府视为他山之石,媒体争相报道,给予合肥“资本招商”高度评价。一瞬间,各地掀起了学习“合肥模式”的热潮,成为不少区域对标、研究、借鉴的对象。

 

 

 

佛山对标合肥:智造新三招何在

 

深圳探索“合肥模式” 激发新思路

 

芜湖研讨会“学习合肥 赶超合肥”

 

呼市考察“合肥模式”助力发展

 

合肥模式成不成功?成功!

 

“找准产业方向、尊重产业规律”,通过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和实施资本市场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后投向下一个产业。

 

合肥模式有没有效果?有!

 

善于运用资本招商,先大手笔投资基金拉拢企业落户,后期再将投资所获股份脱手,翻倍获利,再继续扩充投资基金,解决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问题。

 

合肥政府值不值得点赞?值得!

 

政府联手国资建立企业全成长周期的母基金、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进行资本招商。作为典型样本在安徽深入铺开,先集中资金力量打通一两条产业链,而后再逐步培养产业集群。

 

但往往成功的招商案例,更会给各地方带来新的思考。同样在推广资本招商,下血本招商投资,为什么不是所有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论是基金模式,还是资本加注,仅仅是解决资金层面或者投资结构的问题,只是一种招商工具。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在招商过程中对产业的定位,甚至是交通、资源、营商环境等多重要素的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激活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不是凭借一套招商界金融模式形成的,而是植根于本土产业特点,以“需”定招,既要有匹配的产业选择,又要培育内在的核心技术力量,达到双向循环的效果。

 

02

 

理想照进现实,真的难?

 

相对于传统的招商方式,资本招商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精准”、“高效”。通过发挥政府主导资金的作用开展资本招商,既解决了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点,也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招商引资的痛点。

 

如何定义资本招商?

 

其中一种解释是,地方政府或园区运营者,利用多重金融手段主动出击,筛选引进优质项目落户当地、进入园区。

 

而另一种通俗说,就是利用产业基金购买企业的股权,进而撬动企业投资。

 

目前,由于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资本招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逐步向区县下沉。

 

据二月份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国内设立的13只政府引导基金中,有4只为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经过梳理发现,自2017年以来,每成立三只政府引导基金,便有一只来自区县这一层级。

 

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区把“资本运作”当成了招商引资播种的工具,缺乏产业定位,投资行业零零散散,追逐风口与明星企业,想简单的从北上广深引入“高精尖”项目,却发现企业成长不及预期,甚至半路夭折。

 

为何不少地方纷纷踩中“资本招商”的坑?原因却很简单:

 

三大原因:

 

只凭叫得响

 

 

有些地方看项目方的知名度,单纯的认为大项目才能跑出“快速度”。对标先进的城市,招引独角兽、500强企业,而忽略了地方是否能够承载此类产业。

 

之前,某地方的招商人对着人工智能“独角兽”的名单,挨个打电话。而当地的资源、人才以及无尘车间,都匹配不了项目的发展。

 

当即退不出

 

 

整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循环,只是把引导基金“套”成了长期股东,缺乏实操能力,退出渠道也有限,稍有不慎资本招商就可能变成接盘侠。

 

更需仔细权衡其中利弊,千万别让为资本招商设立的产业基金成为僵尸基金、问题基金,反而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

 

忽略新势力

随着“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地方发展不完全是“以大带小”,不只是小企业依附于大公司,而是小项目必然“挂钩”于大企业。

 

比如,莱特光电通过自研,打破发光功能材料依赖进口的现状,成为京东方发光功能材料中唯一的国内供应商。

 

很显然,若把龙头企业比作“大象”,这些“新势力”如蚂蚁雄兵一般,不断发挥聚合效应,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融通,或成为本土龙头的有力支撑。

 

 

03

 

避免羊群效应,真的行?

 

羊群本是散乱的组织,一旦有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会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草。

 

放在“资本招商”上,一旦有地方作为“领头羊”开启这种模式,那么其他城市就会不断模仿一举一动,领头羊怎么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复制一遍。

 

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话说回来,但凡用来做投资的资金,一定是解决了当地的“温饱”问题,满足企业基本的供需要求。

 

再者,投资是一个失败概率高过成功概率的事,各地实际情况天差万别,在对标“优等生”时,还需把握好度,避免雷声大而雨点小。

 

此外,这样的项目绝不是“假大空”式的宏伟蓝图,一定是有机会成为某产业的龙头,或者是产业链上重要的螺丝钉。

 

如果把资本招商完全局限在龙头企业上,对招商引资的成本是偏高的,所以可遵循“蚁象共荣”原则。

 

换句话说,或许一些项目今天不大,未来也不一定很大,但“蚂蚁型”企业的作用很关键,为“大象型”企业添砖加瓦。

 

除此之外,延链、补链、强链,以及创新链的支撑,大多数都是这类“蚂蚁”干的。只不过。蚂蚁的类型不同,有生产类蚂蚁,也有科技类蚂蚁。

 

所以,资本招商,既要造象,也要育蚁。

 

“资本招商”代表了地方政府的一种招商新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但是,无论是面对龙头企业的“招大引强”,还是面对产业新势力的“延链补链”,切记不要“憋大招”,地方投资土壤的肥沃与否,取决于各种相关“养料”是否充足。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