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祭炳森 “刘隶”花盛九州馨 —— 纪念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逝世 17 周年(之四))

时间:2022-03-27 18:09:00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作者:崔春奇

京津冀在线网综合(编者按)中华文明一贯重视和倡导大力继承弘扬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刘炳森,就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炳森(19372005)先生是当代享誉中外的著名书画家。直到今天,他的书法每天都在被人们大量的使用着,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刘体隶书”或“华文隶书”。

      刘体隶书,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故在中国书坛和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中,有着十分广泛深入的传播和影响,而潜心学习临摹刘隶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为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家纪念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逝世17周年前夕,京津冀在线网书画频道特地寻访到刘炳森先生 197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下乡时的亲传弟子、现年72岁的当代刘隶书法传人崔春奇。

       崔春奇先生应邀,向我们重点回顾了他的恩师刘炳森生前,在栾城苏丘村对他的书艺传授,对中国书法事业的探索、创新、奉献,对他本人成长的教诲、指引、影响。本篇回忆录共有四部分,京津冀在线网在四篇刊载。

       同时,崔春奇还从刘炳森先生的书品,人品,立身处世的高风亮节等多方面提供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读来感人至深。其中部分刘炳森先生的照片尚是首次披露。

      最后,崔春奇还就今天人们如何学好书法,以《学刘散言》为例,理实结合,深刻剖析了书法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

      让我们一起随着崔春奇老师的回忆一起缅怀刘炳森先生的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吧。




第四部分 推崇大家追根本

        师古守正方出新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辛劳一分才。甘贫乐淡五十

秋,胸怀朝阳向未来”。此乃余癸巳季秋之俚句。2013 年,

在师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墨海书山五十秋》一书由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 150 副书法作品,2 万余文字

涉猎到书法认知。我想告诉读者的,是此书看点:

一是,我对炳森先生书法教诲的回顾和 1975 年炳森

先生在苏丘村为乡亲们书写的部分书法遗墨。另一个,是

我敬爱的老领导、老前辈、老革命、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中共原河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泽江同志在

2011 年亲自为我撰写的上述该书序言《推陈出新 入古图

新》。泽江同志在“序言”中指出:“有心人,天不负,播

种就有收获”; 同时,又对我谆谆教导,寄于厚望,“有

志者,事竟成。我希望小崔,要以毛泽东的书法为光辉榜

样,不断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写出书法的二十一世纪的

新面貌”。

杨泽江同志和刘炳森先生,都是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的大人物。他们功德圆满,光前裕后,已经载入党和国家

及人类文明史册。我此生以能与他们两位结缘并得到过他

们的栽培提携,而感到极大的荣幸和自豪:“人间盛事今

全得,身外浮荣何足论。”

“办书展,就是脱光了,赤裸裸地给人看:横挑鼻子

竖挑眼”。但为了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也为了自已能走

入社会大观园,2016 年 1 月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

省书法考级中心、河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鼓足勇

气,应邀免费在省会河北省图书馆举办了《崔春奇书法作

品展》。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炳森先生最优秀的弟

子和助手刘文华先生和中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刘

金凯先生,都热心地为我题写了展标《崔春奇书法作品展》,

书展引发了社会关注,包括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河

北省人大副主任宋长瑞、王增力和我的老领导河北省文化

厅长李九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靳宝拴、刘

教民、我的老同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谷志科教授书记

在内的众多业界同志同仁许多人给予支持肯定和赞喻。为

了消化落实良师益友们对我提出的中肯而宝贵的意见、建

议和期望,我很快从兴奋转入沉静和新的努力。我为自已

明确了两句话:视精品为合格;视昨天为落后。我继续把

“深悟精临”作为自已的座右铭,希望自已能够超越自我:

立足现有,挖掘应有;并根据炳森先生的教诲,继续在追

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升华自我。

2016 年 12 月,在师友们大力支持下,我遵循炳森先

生关于要“写古人做学问”的思想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历

史唯物论的指引下,深读深探苏、黄、米、蔡“宋四家”,

重点研究了米芾的生平事迹及其书法作品丶书法论文,写

出了《学米散言》一文,当年有幸被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山

西主办的《名作欣赏》刊发。

言及《学米散言》,我想说一说今日之“学刘散言”,

因为我觉得:端正学习刘炳森书法态度,是对刘炳森老师

最好的纪念。

在历史上,米芾书法在身后影响甚大,学者极多,但

往往落入偏侧之习。根本原因是:学个性时缺乏与古典传

统交融。

在今天,刘炳森隶书在身后影响之大,学者之多、规

模之空前,大大超越了米芾。这固然是欣喜之事。但喜中

有忧者,便是今日之学刘隶者,也多有只关注刘隶之个性

美,忽视了她背后的共性。“模仿不可怕,就怕流水化”。

不少人忽视或无视张扬个性、提升个性应当始终与古典传

统交融起来这个关键。孰不知:炳森先生的书法个性,是

在终其一生对秦汉碑名迹的苦学中逐渐提升的;“刘隶”

的大美风格,始终是在与古典传统交融中提升的,更是师

古出新的结果,这恰是今世某些模仿者所没有用心处。

针对学书过程中古今雷同的“偏侧”,我想援引一段

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之分析,就更容易达成上述共识了。

这位治国无能书法艺术颇为懂行的皇帝深刻指出:“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唯于行

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

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

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

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这也正如炳森先生一贯

教导的:写古人,做学问,师古自出新。否则,必堕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收六朝墨,副在笔端”就是写古人;

“本六朝妙处酝酿”就是做学问;通过写古人,做学问,

米芾成功了,炳森先生成功了。他们都是走“师古出新”

之路,“继往开来”之路,“守正创新”之路。这条路,展

开了说,就是从临摹到创作,从师古到创新。

我认为:从临摹到创作,这是任何一位书家都必须面

对的课题。众所周知,书法的艺术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

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

加依赖“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是临与创,这

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或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某

种超越于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而自古以来,那些

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特别是那些开宗立派的书法家如王羲

之、颜真卿、苏黄米赵孟頫等,无不是在参透了这种奥秘

的过程中完成转换获得成功的。参不透的,转换不了的,

则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侧。

我同时认为:

当代人向古人学习,应以一种研究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进行。既要对前人的技法形式有理性的分析,又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将自我的性格、能力等等因素纳入到一个自由

的空间,通过临摹,达到一种观念的转换,从而完成与优

秀传统经典的科学承接。只完成承接,当然不是目标,临

摹和借鉴,全是手段和基础条件,写出自我才是苦攻书法

的终极目标。

当然,人各有志是一方面;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也是

一方面。写不出自我面貌也不要紧,先做个现代吴琚、现

代吴宽,也不简单:何妨低处是前程。如能如宋代吴琚学

米芾、明代吴宽学苏轼那样,尽管在形式和风格上并无什

么突破,但只要学古人学名人学得形神兼备,也不失为一

代名家。

当代人向古人学习,对古人的作品要辩证地全面地一

分为二地看待。有些适合欣赏,不一定要学它;有些适合

取法,但又不一定全盘继承;有些觉得别扭,也毌须全盘

怀疑;既不要肯定一切,又不能盲目接受。可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鉴

别,择其善者而从之。

当代人向古人学习,要学习研究各时代各流派的前人

作品。不应只盯着一个时代、一个书家、一个作品,应把

眼光放开。因为这些前人,他们都在历史上创造了体现时

代的价值,包括能启示后人的某种智慧、理念、精神。因

为每个成功书家的作品,无论临摹或创作,都反映了书家

各自的师承取舍和“吞吐能力”,也都会留下鲜明的个性

印记——当然,这肯定是书家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的

折射与反映。后人应关注前人这些折射反映的各个层面和

各个角度,从中汲取喜欢和需要的营养素。

续写翰墨人生志 把酒酹师再出发

2017 年 1 月 18 日,我在武英殿里,整整一天,顾不

得疲劳,顾不得饥渴,时年 67 岁的我,仍以小学生的态

度,恭敬学习、深入思考、细致观摩、心摹手追。同时又

用拍摄与录像交互进行的方式,认认真真地参观拜读了由

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书画室、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家协

会联合主办的《紫垣秋草•翰墨人生•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

周年作品暨文献展》。应该说,这次“苏丘人巡礼武英殿”、

再向恩师学 ,收获颇丰。

此时此刻,静静的武英殿,炳森先生的书画文献,光

辉灿烂,光彩照人……。此时此刻,观众魚贯而入,个个

叹为观止。此时此刻,真迹与观摩,书画与拍摄,主体与

客体,生者与逝者,一切的怀念,反思,自责,自励,皆

沉默在静静的无言中……。

而此时此刻,余与众不同者何?余于无言静默的叩拜

和领略中,仿佛觉得,和蔼可亲的炳森先生,又一次渐渐

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依然戴着那个大方框眼镜,

缓缓道:“你要读帖!象读书那样,一筆一画地读明白。

你只有读明白,才能够写明白:心中有字,才能下筆,不

能急,不能马虎。……每天 30 个字,20 个字。练字在精

不在多。如果你每天从帖上挑出 5 个字能掌握了,那就已

经很好了。30 个,20 个,5 个,字是不多。但是,你要

认真地写!……还得要,每天坚持写!”

暮年堪有志,余热可生光。可我知道:自己几十年,

“立身苦被浮名累”,也明白“涉世无如本色难”;但我更

愿意做一支蜡烛和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在纪念炳森

先生仙逝 17 周年的时候,我愿意登上洞庭湖岳阳楼,把

那副著名的对联对自己朗诵三遍: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2022 年 3 月 26 日 12 点】

不妥之处,所在多有。敬祈郢政。

崔春奇

顿首(完)


作者简介: 崔春奇 , 1951年生于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刘炳森曾在1975年到他的家乡苏丘村下乡劳动一年。时年25岁的崔春奇和父亲崔树人都酷爱书法,故经常特意延请刘炳森到他们家里讲解传授书法技艺并拜刘炳森先生为师。

     此后几十年,崔春奇长期关注研究刘炳森笔法,追摹刘隶大气浩然的风神和雅俗共赏的境致。同时铭记先生教诲,坚持走深入传统,融会贯通,熔碑铸帖,食古化古,尚古图新,守正创新之路。坚持耐得寂寞,精准临帖,多出精品,视精品为合格;有所追求,超越自我,视昨天为落后;不断立足现有,挖掘应有,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升华自我。

        崔春奇做为中国著名书画家丶 国家教育部书法教育理事长丶中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亲传弟子,还曾用五年时间,坚持到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深造,是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导师工作室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书法注册教师,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书协书法考级河北省中心副秘书长,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                     

 

曾仼中共河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泽江文字秘书,省顾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处长,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顾问原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大学本科。曾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老龄委等六部委,两度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