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祭炳森 “刘隶”花盛九州馨 —— 纪念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逝世 17 周年(之二))

时间:2022-03-27 18:04:00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作者:崔春奇

京津冀在线网综合(编者按)中华文明一贯重视和倡导大力继承弘扬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刘炳森,就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炳森(19372005)先生是当代享誉中外的著名书画家。直到今天,他的书法每天都在被人们大量的使用着,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刘体隶书”或“华文隶书”。

      刘体隶书,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故在中国书坛和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中,有着十分广泛深入的传播和影响,而潜心学习临摹刘隶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为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家纪念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逝世17周年前夕,京津冀在线网书画频道特地寻访到刘炳森先生 197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下乡时的亲传弟子、现年72岁的当代刘隶书法传人崔春奇。

       崔春奇先生应邀,向我们重点回顾了他的恩师刘炳森生前,在栾城苏丘村对他的书艺传授,对中国书法事业的探索、创新、奉献,对他本人成长的教诲、指引、影响。本篇回忆录共有四部分,京津冀在线网在四篇刊载。

       同时,崔春奇还从刘炳森先生的书品,人品,立身处世的高风亮节等多方面提供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读来感人至深。其中部分刘炳森先生的照片尚是首次披露。

      最后,崔春奇还就今天人们如何学好书法,以《学刘散言》为例,理实结合,深刻剖析了书法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

      让我们一起随着崔春奇老师的回忆一起缅怀刘炳森先生的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吧。




第二部分 弘扬经典志凌云

传道解惑育新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975 年,在苏丘的日子

里,炳森先生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向我们回顾总结了自

己临创的经验与教训。他从如何正确处理读帖与临帖,执

笔与用笔等重要的关系入手,为我们开讲关于书法的艺

术……。

他明确主张,“学习方法,要取法乎上,选范本,找

最高的。”要“多下苦功,临古帖,从古帖中吸取营养。

写古人,做学问,这是正确路线。”

他告诫我:“不能盲目地搞创新。一切脱离传统的所

谓创新,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强调临摹古人法

帖对于学好书法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初学

者不能盲目模仿时人书作的理由。

他指出,越是时人的东西,离我们越近,也越容易学,容

易上手。但也正是因为容易学才说明了这些东西浅薄,沒

有内涵。

无限风光在险峰。他认为,“难学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不畏艰险的才会达到顶峰。真正好的东西是不容易学到的,

容易学到手的东西不是最好的。”“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

无向易中轻”。

他反复强调取法乎上。“书法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不要以

现代人的作为范本”,“无论如何不要学今人……你学了半

天,非但学不到经典,还会养成某种习气,得不偿失。这

可叫作事倍功半啊!”

他认为:“书法,主要是个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是总的概括,这需要展开,需要从认识和

操作两个层面去发挥。还有,就是要——能够长期坚持、

长期实践,真正知行合一……。”

交情淡似秋江水,赠句清于夜月波。炳森先生以自己

白天天天都要下地干活、收工后到晚上就用手指头“划肚

皮”的办法,天天挤时间练字、坚持在苏丘村里学字的实

例,激励我,引导我,向我说明: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办法总

比困难多。在北京城,“最爱天香院,深藏百万函”。“银

月金牕书景阑,天香庭院露微寒。中秋夜读虫声细,风竹

时闻三两竿。”乃是他在北京恭王府天香院中秋节彻夜攻

读的真实写照。“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

梦里复依稀。”则是他下放干校劳动偷临《草字汇》时所

作的打油诗。他说,因为酷爱书法,痴迷书法,当时连做

梦都在临帖练字。爱、痴之下,砥砺前行。

他说,挤时间这件事也一样,“时间就好象海绵里的

水呀,只要你肯挤,总是有的啊!”今来古往,说起书法,

真是“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何也?主因在于谁能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当我向他表示“非常喜欢你的字!我要照着你的隶书

学 隶书”时,他便连忙摆摆手,认真而谦逊地说:

“不要学我的字。”“为什么?”我还是感到不解。

“你要学汉碑!临汉碑 ,要学隶书必须要学汉碑。

要坚持向古人学。我的隶书,就是学汉碑起家。真的是这

样。我主要是学《华山庙碑》、《乙瑛碑》、《张迁碑》和《石

门颂》等。隶书鼎盛于汉代,所以称“汉隶”。学隶书取

法乎上、正得其中。这个‘上’就是指的‘汉隶’。观近

现代隶书大家,无不得力于汉隶之宗‘汉碑’。临习汉碑,

乃是写好隶书的最佳途径。你,只有学好汉碑,才能找到

隶书的真髓,也才能最终有属于自己的面貌,形成你自己

的书法语言。否则,那不可能!” 炳森先生又以过来人的

身份和体会,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书法这个东西,看着

不难;其实我的体会是:书法比绘画难,独有自己的风格,

不容易!”闻听此言,24 岁的师范生顿感振聋发聩 !后来,

我逐渐明白:“作书不通画理,则书无韵”。“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在谈到书法线条质量和书法风格及塑造个性时,炳森

先生略有思索。然后,他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我现在,

正琢磨,追求这个字,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厚重的“立体

感”!对,立体感。你见过村里孩子们玩泥巴不?你玩过

泥巴不,玩泥巴……抓起一块玩好了的泥巴,“刷”地一

下甩到墙上:既爽利,又厚重,还有立体感。我的字,就

是想写得如同沾到墙上的泥巴,每个点画、每根线条,都

似乎鼓起来,鼓起来!对,就是这种感觉……我,就喜欢

这样的书法线条,想要的,是这个效果。”

无私无畏扶正气 利民爱国见精神


1989 年,炳森先生应我家乡栾城县人民政府之约,

为栾城书写了“眉山发跡”四字碑文和“古栾三碑”:《重

立眉山发跡碑记》,《李冶碑》,《栾城县碑记》。2005 年 6

月,天津杨柳青画社为炳森先生出版《刘炳森隶书精品集》

时,收其中《栾城县碑记》和《重立眉山发跡碑记》二碑

入其“精品集”。

这里,有一个炳森先生为“古栾三碑”碑文作者正名

的插曲。1989 年 10 月,栾城率先以内刊号印了一批 20000

册《刘炳森隶书古栾三碑》,散发到社会各界,引发了如

潮的好评。然而,此书序跋印刷的“碑文撰写人”却不是

碑文的真正作者。为申张正义,为真正的“古栾三碑”碑

文撰写者正名,2002 年天津杨柳青画社正式出版此书时,

炳森先生专门用隶书把作者写入碑文:“……楊梅山撰文

雍阳海邨農劉炳森書丹”。

“这一回,我看你们还怎么篡改!”此举,获得了古

栾知情者们真心实意的由衷好评。而做手脚的人彼时就装

聋作哑了。这,就是一身正气、主持公道的炳森先生。

在那温馨的武英殿堂,我尽情观摹着炳森先生的书作

真迹,印刻实物,……。当我看到《刘炳森隶书岳阳楼记》

时,忽然想起本世纪的几件往事:

那是新世纪的第一年,2000 年 1 月,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以“当代书法名家书名文”为系列,为炳森先生出

版了《刘炳森隶书岳阳楼记》和《刘炳森楷书岳阳楼记》。

喜欢先生法书的人们,争相购得,先睹为快……。致使此

版法书多次再版再印,连同此前出版的书法著述,其发行

量逾 300 多万册。

以“博爱”处世,以“慈悲为怀”,贯穿着炳森先生

的一生。炳森先生离开苏丘村之后,只回村一次。而这一

次,又给后人留下了“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佳话。2000

年 11 月 11 日,既常常书写又亲自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炳森先生,和一行人过路苏丘村。刚

一进村,恰好碰见村民崔保云儿子的迎亲喜車:“每闻善

事心先喜”。笃诚佛学、知行合一的炳森先生,朗声说道:

“大喜,大喜!今天抬头见喜。我也是苏丘人,我给你凑

个份子!”说着掏出 200 元钱交给新郎官崔雷刚。看见炳

森先生遂了礼金,随同他前来的几个公人,亦纷纷解囊为

新郎官贺喜。此举一时在乡间传为美谈。

当时在苏丘两代人中,还传诵着炳森先生“找失主、

送鳮蛋”的事。那时苏丘同全国农村一样穷,肉蛋奶产品

比较紧缺。

只因人的口粮是定量供应,没粮喂鸡。鸡蛋由是奇缺而金

贵,时人一年吃不上几个鸡蛋。喜欢养鸡的不得不允许鸡

们出来寻“野食儿”。有的鸡想下蛋,有时就在半路上把

个金蛋“野”在那里了!长于观察农家生活的炳森先生,

发现一只母鸡“野”蛋后扬长而去。炳森先生就把它“野”

的金蛋一个个存了起来。后经秘宻“跟踪追鳮”,判断分

析,方知鸡、蛋之主乃是本村教师崔新堂!于是,先生来

了一个“完蛋归堂”。面对从天而降的一筐儿金蛋蛋,崔

新堂愕然,全家上下,感动不已!左邻右舍,传为佳话。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身处困

境一贫如洗的炳森先生,用他在苏丘的修为和廉洁,证明

了自己高洁的操守和高尚的道德境界。

2004 年春节拜年通电话,先生告诉我,他要躲回家

乡武清,闭门谢客,埋头创作《隶书孙子兵法》,“今年,

我一定得完成这部 6 年中书写多次而未成型的大作品”。

2004 年 5 月 18 日,炳森先生应约用楷书为北京丰台

区老庄子乡政府完成了《重修永定河大王庙碑记》碑文书

丹后,又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

2004 年深秋,先生以至为精湛的隶书技艺,以钟爱

《孙子兵法》的巨大的热忱,在武清老家“瑞德草堂南牎

之下”,终于先后用了 3 年时间完成了 6000 多字的书法力

作——《刘炳森书孙子兵法》。2005 年由中国国防工业出

版社出版发行。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先生虽不是行武出身,但却喜读兵书,喜欢孙武,

关心军事学和战略策略问题。1937 年 8 月 17 日出生在抗

日烽烟中的上海的炳森先生,自幼饱尝了日寇的烧杀抢掠,

生活的苦难和饥荒战乱,练就了他的勇武精神,因此“自

古知兵非好战”。“攻”与“战”,当然是看现实需要。

初冬一次通话中,先生避而未谈自己当时已经虚弱的

身体,却痛斥了当时书法界某些人“向钱看”和ⅩX 引发

社会负面影响的问题。他声音情绪比较激动,语气中充滿

了愤慨,洋溢着与歪风邪气斗争到底的革命气节。先生谈

话的核心是:一个人民的书法家,应是正直厚道有涵养的

文化人,有担当有慈爱的善良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

书法家是公众人物,一定要“自觉处理好人品与书品的关

系”。XX 人,“很恶,非常恶, 对这种人,我就在会上公

开批评了他!我刘炳森无私自无畏!”——先生义无反顾

地对我说。

于先生而言,普渡众生乃善,惩恶也是扬善。“新松

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斬万竿。”一向乐善好施,怜贫惜

弱的炳森先生,也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就是武清海邨農刘五先生的“水浒性格”:在其位,

谋其政,“无私自无畏”。敢于以中书协副主席身份为弱者

仗义执言,勇于在全国性的行业工作会议上,公开点名批

评“恶人”!这份壮举,不是值得“模棱手”们、“老好人”

们、“和事佬”们汗颜吗?在我党总结百年历史、提倡“敢

于斗争”的新时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大力推行反

腐倡廉零容忍和党要以“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的

今天,这种正大的革命气节和无畏的斗争精神,不是应让

全社会效法吗?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向认同和书写“沉默是

金”、“少言者不为人所忌”丶“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

人非”的居士炳森先生,也曾去 XX 省下乡。谈到这次“京

国别离”为什么?先生曰“为浪淘”。去了,看到什么?

先生曰“XX 水阔树天遥。”还有什么?先生曰“XXXX 下洞

庭,江流日夜诵骚声”。“西凉波映甘棠阁,南浦烟横 XX

桥。”当然,也有“画里云层青叆叆,望中山影碧岧峣”。

但当他目睹某地在汛期造成百万资财打了水漂的严酷事

实后,他在《俚句暑中忆 XX 湖》一诗里,愤笔鞭挞:

“荒唐最是長江汛,百万资财湖底抛”!

这里骂的,就是“仔卖爷田心不痛”。赤子情怀,跃

然纸上。忧国忧民,如见其人。愤腐疾恶,疾恶如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炳森先生

功成名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曾尽一切努力回报祖国、

社会和帮助过他的人民。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杀生,

一贯省吃俭用;他从不浪费一张纸,一滴墨,勤俭度日几

十年。他家属和三个孩子在北京市沒户口沒粮票的时期,

一个人挣工资养活一家大小五口人,穷困到路上碰到一个

塑料瓶子也会拣起、攒多了卖钱家用,甚至有熟客来了只

能再炒个“豆腐渣”顶“一盘儿菜”来待客……他们家自

己一家人省吃俭用,他却先后为家乡武清的文化教育事业

捐款 100 多万元人民币。他还经常出资,修桥补路,济贫

救难……。真的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他自己筹资,为

他的恩师何二水先生捜集、整理、编纂书画作品集。

在一些公益基金方面,他完全可以冠上自己的名字,

但他却不这样做。“养拙江湖外,藏名书画间。”1998 年,

炳森先生主动出资 50 万元人民币设立了以老师名字命名

的“何二水教育文化奖励基金”。

这种尊师重道的高尚情操,不得不令人点赞。一个功

成名就的享誉中外的著名的书画家,为师为学,能做到如

此地步,真的是不忘初心,真的是“吃水不忘掘井人”,

真的是崇敬师道,崇敬书魂。难怪在京华艺术圈内,许多

人背后赞叹:这个刘五,不仅真是个书画家,还是京城书

画界的“真名士”!“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

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待续)


 作者简介: 崔春奇 , 1951年生于河北省栾城县苏丘村。刘炳森曾在1975年到他的家乡苏丘村下乡劳动一年。时年25岁的崔春奇和父亲崔树人都酷爱书法,故经常特意延请刘炳森到他们家里讲解传授书法技艺并拜刘炳森先生为师。

     此后几十年,崔春奇长期关注研究刘炳森笔法,追摹刘隶大气浩然的风神和雅俗共赏的境致。同时铭记先生教诲,坚持走深入传统,融会贯通,熔碑铸帖,食古化古,尚古图新,守正创新之路。坚持耐得寂寞,精准临帖,多出精品,视精品为合格;有所追求,超越自我,视昨天为落后;不断立足现有,挖掘应有,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升华自我。

        崔春奇做为中国著名书画家丶 国家教育部书法教育理事长丶中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亲传弟子,还曾用五年时间,坚持到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深造,是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导师工作室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书法注册教师,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书协书法考级河北省中心副秘书长,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                     

 

曾仼中共河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泽江文字秘书,省顾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处长,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顾问原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大学本科。曾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老龄委等六部委,两度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