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话健康“(2):情绪和心理与肿瘤密切相关!保持好情绪非常关键!

时间:2019-08-02 07:04:42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作者:刘杰

情绪与肿瘤的关系历来使人颇感兴趣,可能是最早得到关注的癌症相关因素,东方的古代医生们认为乳腺癌和婆媳关系不畅有关。目前2010年《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确认了情绪状态和癌的关系,发现积极情绪和负性情绪对癌症进展有不同的影响。

 

大家知道情绪有其生理学基础,包括神经活动、内分泌和免疫的变化,也充斥着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广泛讨论的是几种神经递质:垂体后叶催乳素/加压素、内啡肽、多巴胺、苯基乙胺、去甲肾上腺素,这几种物质和友谊、爱情及运动带来的快感有关。已经证明积极人际关系如友谊、爱情、婚姻等,以及积极生活方式如运动与健康和长寿有关。

 

人和鼠的基因组有85%的相似度,而染色体中的暗物质非编码DNA则仅仅有50%的相似度,进化上人类生物学祖先与鼠类祖先在1亿年前已经分道扬镳,1亿年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基因和表观遗传重塑和构造力!人类寿命和疾病有关因素与鼠有着显著不同,疾病谱也各自相异,目前尚无法通过类比思维直接推理到人,但鼠情绪和癌的关系对人的研究极有启发意义,毕竟他们都是哺乳动物。

 

1亿年的进化,数千年社会人的生活,最近500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中国人最近30年心理应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都对疾病的演化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基础研究的脚步需要革新研究方法,但这个老鼠情绪和抗癌结局的研究毕竟给当前践行的癌症康复带来了极有意义的启示!

 

癌症具有极大的异质性,相同病理诊断不同或者差距巨大的生存结局常常被报道,这也显示了即使在后基因组时代我们对癌症的了解也是贫乏的,这种现象至今大多数没有被合力解释。那些缺乏依据的解释多从乐观/积极心理、免疫激发,已经有一些证据提示非特异性免疫激活(感染与发热)与癌症自发性消退有关。

 

自发性消退的发生率低于6万分之一,是一种已经被确认的现象,也就是说癌的自然发展史中,癌的发展并非一条道走到黑或坏到底,在某些特殊的节点上一些未知的因素在起作用,导致癌症在短期或长期内自发性消退。

 

癌的间歇性缓解或稳定在很多情况下被观察到,也就是说癌的发展不一定是直线式的或抛物线加速度式的,也可能是波浪式的曲折函数曲线。美国癌症协会在其一本教材中指出,大约20%的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出现疾病的自发性稳定或缓解,这也就是在临床试验中,你有一定的可能性在纯安慰剂组也观察到疗效。有时候,医生们也会使用安慰剂效应,这或许也是特鲁多时代的名言(总是去安慰)的生命力所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情绪与肿瘤有着十足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对于肿瘤总是谈之色变,在他们看来,哪怕是疑似肿瘤,都被判定死缓甚至死刑。即使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等方式的积极治疗,也始终在情绪上郁郁寡欢。其实,一些科学家正在提出一种特别又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的情绪!

 

性格是心理学范畴的重要研究对象。“癌症性格”目前也在社会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具有一些特定性格特质(比如神经质、易怒、悲观或是孤僻)的人群更容易成为癌魔狩猎的对象,而开朗乐观则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为此,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临床实验。

 

实验发现:“快乐小鼠”的肿瘤变小甚至消失了

2010年《细胞》杂志刊登了一个外国实验室的发现。实验室人员把一群植入肿瘤细胞的小鼠放有各种其喜爱玩具的笼子里,且让小鼠在集体中尽情互动的生活,将这群生活在快乐状态下的小鼠称为“快乐小鼠”。

 

 

 

将这群“快乐小鼠”跟对照组小鼠的数据比较,科学家们发现研究人员发现“快乐小鼠”的肿瘤变小甚至消失了,这足以证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对肿瘤有抑制和防治作用作用。

 

科学家们找到一条快乐抑癌的“神奇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海马区(“快乐小鼠”有“脑来源神经营养因子”高表达)-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抑瘤。

 

 

比较两组小鼠发现,“快乐小鼠”的肿瘤重量比对照组的都要低,有的肿瘤不仅变小,还消失了。实验涉及的癌肿包括黑色素瘤、胰腺癌、结肠息肉病、肺癌都有类似情况。其中,黑色素瘤抑瘤率43.1%,胰腺癌抑瘤率为58.2%,肺癌抑瘤率为36.5%

 

更可喜的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最近发现:“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变了癌细胞的代谢,同时影响到免疫系统。”

 

气质型乐观与肿瘤的预期治疗

乐观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普遍的倾向,或所谓的气质性乐观(Dispositional optimism)。在近期发表在Cancer上的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在早期的肿瘤临床试验中,气质性乐观是否与患者或受试者的个人治疗效果的高期望(而不是治疗误解)相关。

 

结果发现,气质性乐观与更高期望的个人治疗效果显著相关,但不与治疗性误解相关。气质性乐观与非现实性乐观主义弱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无论是气质性乐观,还是非现实性乐观主义都被认为是与较高期望的个人治疗效果独立相关。

 

在早期阶段的肿瘤临床试验中,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预期与一个更积极的人生观,或参与试验的具体方面的结果偏差的预期有关。并不是所有的乐观情绪都是一样的,在早期肿瘤临床研究中,不同类型的乐观倾向可能会有不同的后果。

 

关于气质性乐观(Dispositional optimism):

Scheier等人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气质性乐观”这一概念,认为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他们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较高气质性乐观的个体对未来的事件报以积极的期待,相信结果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研究者认为,这种乐观的特质会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挫折,也会使个体具有更高的挫折承受力。

 

肿瘤治疗不能“只见肿瘤不见人”

对患者个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如今肿瘤防治的焦点之一。遗憾的是,大家忙着翻炒国外的主流理念,真正的关键问题我们还远远没有解决。

 

肿瘤并非孤立的,其它疾病也可引发肿瘤。

此外,肿瘤的一级预防里的外因还包括化学致癌、病毒、细菌等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关系到癌的发生。

 

内因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遗传因素,还包括神经/激素/免疫系统失常。这再度提示了神经紧张与癌的关联,这也是近年科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2000年,LeeHood提出了“4P医学”理念,它是“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医学”、“参与医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这其中的“预防医学”包含了世界卫生组织谈到的一级预防、两级预防,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早期诊断为例,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组发现了DKK-1可作为对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标志物,受到国际关注,已进入多中心验证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4P医学提出“参与医学”的观念,强调病人的参与。

 

科研人员已经认识到肿瘤治疗是一个机体平衡状态的重新建立过程,其中,精神因素对癌的发展有微妙关系,这就需要医生必须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肿瘤治疗只关注肿瘤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生肿瘤的人,“见病不见人”可能是我们必须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快乐,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对肿瘤防治的一次革命。

 

 

快乐抑瘤并非否定传统治疗的效果

情绪与肿瘤有着十足密切的关系,良性的情绪刺激对抑瘤有积极作用,但并非不肯定手术、放化疗及标靶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情绪的干预是在此基础上的。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抗癌药物对提升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抗癌药物发展到目前为止,先后出现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细胞周期的干预和分裂期细胞活动抑制

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疗:出现大规模的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和系统化研发模式

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疗法:具有长尾效应的免疫治疗在大多数癌症得到验证

免疫疗法的成功不仅革命性地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效果,而且革命性地改变治疗癌症的理念。再辅之以良性的情绪刺激,肿瘤在很大比例上能够缩小甚至消失。

 

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真的没有错。真的,其实很多病都是自己作的,大多数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生病。所以这也应了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儿:“病由心生”。想想你自己,在愉快热闹的气氛中那么开心,你的细胞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够保证你的身体健康啊!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