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探路产业协同新境界

时间:2019-03-11 12:19:16   来源:京津冀在线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腾挪上不存在所谓的得失问题,而是资源要素的更有效配置

千万不要把京津冀产业协同简单理解为企业搬迁和生产力平移,其真正的要点在于区域内产业协同联动、共赢

在100平方米的试飞实验区内,一架智能无人机轻松躲开飞行障碍物,而且是在完全无人操控的自主飞行模式下完成。发生在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内的这一幕,引来参观者的阵阵惊叹。

从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智能无人机,到可应用多领域的环保电池,再到重量极轻、强度极高的新型材料……在过去近3年时间里,这个位于河北省固安县的中试孵化基地已经入驻项目14个,且各个项目的产品都在各自领域处于前沿位置。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提出,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时间里,从搭建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到高标准打造北京两翼;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到加快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一项项重要规划出台、一个个重大工程实施,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激发出京津冀的勃勃生机。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产业升级转移已迈开步伐,推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协同、联动、共赢,诸如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这样的项目正越来越多地涌现。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对产业层面的成果娓娓道来: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30余个,张承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达到941家,注册资金102亿元;滨海—中关村运营服务公司组建完成,支持园区发展若干措施相继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科技等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如今,京津冀产业协同联动依然在路上。这个总人口超一亿、总面积达21.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产业优化组合升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熨平田垄”换共赢

走出“一亩三分地”,开辟融合共赢新天地。过去五年,京津冀三地打破行政界线,在“进”与“出”、“加”与“减”、“放”与“收”的动态转换间,一片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正在崛起。

专家认为,当真正“熨平田垄”,京津冀实现了协同发展,资源要素就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这一点,在被认为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北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北京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根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数据,五年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648家,疏解提升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达687家。

在向外疏解的同时,北京的新产业蓬勃生长。目前,以“三升三降”为主要特征的北京产业变局开始显现:新增的金融业、文化体育业、科技服务业不断上升,制造业、农林牧业、批发和零售业开始下降。数据显示,去年,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到北京市GDP的27.4%,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和7.8%。此外,北京城市人口压力也趋向缓解。

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选择在天津和河北布局产业,正在为承接地的产业发展和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五年来引进首都项目8000多个,初步形成了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大数据及应用、石油装备制造、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来自河北省发改委的信息显示,五年来,河北从全省200多个各类园区中筛选确定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一批省级重大承接平台。如今,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福田、北京威克多等一批项目已经在河北落户。目前,河北省正在积极利用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等地现有商贸物流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转移,推动一批承接北京市场疏解转移项目有序落地。

“谁都不吃亏,三地都从协同中获益。”有受访专家直言,三地产业之间的腾挪转移,为区域内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共赢空间。

  创新合作模式

“千万不要把京津冀产业协同简单理解为产业疏解、转移,或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和生产力平移,其真正的要点在于区域内产业协同联动。”有受访专家提醒,部分产业确实是从京津冀其中一地单纯转向了另一地,但更多的产业是将三地的资源要素优势链接在了一起。

以中关村为例,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就曾专门谈到,北京中关村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目前中关村拥有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高技术企业有1.3万家,上市公司有320多家,周边高校林立,金融资本富集,无疑是创新发展的高地。但是,寸土寸金的中关村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样明显。

“做项目要找最好最适合的地方去做。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是清华校内知名的产业化平台,固安也有不错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我们的项目在场地、政策支持、产业和投资对接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清华大学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罗建华谈到,正是基于这些考量,其所在团队研发的智能无人机项目选择落户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

据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固安分院院长曹建国介绍,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由固安、清华、华夏幸福三方合作建设,基地的运营由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和华夏幸福共同负责。

在曹建国看来,这种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创新机制模式,大大提高了基地筹备、建设效率,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多种模式中具有一定优势。“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力量,我们希望把基地打造成为一个国家示范技术创新基地。”

  体制机制对接成果涌现

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并非孤例。这种强强联手的产业合作模式,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在京津冀区域内涌现,且已经在体制机制上实现诸多突破。

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厂房映入眼帘。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易地搬迁必须重启药品审批程序,流程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年。为此,京冀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模式,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机制创新一举解除了北京药企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北京药企向沧州迁移。截至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医药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

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园区建设之初就建立了双组长、双主任制度。北京中关村派出精干团队驻扎在园区负责招商,滨海新区划出9万平方米区域作为载体,由中关村团队自主负责招商管理。

“三地产业联动的路还很长,机制探索的成果将会更多地涌现,并反过来进一步助推京津冀产业优化组合升级。”有受访专家谈到。

打赏 小编给力,赏他~

可能喜欢

众赢信达